冬至的AI牧羊人
作者:刘燕莹
老赵第一次见到那台牧羊机器人时,西北荒野刚下过一场早霜。
“这叫‘智慧放牧系统’。”县里来的技术员拍着金属外壳介绍,声音在戈壁滩上显得单薄,“能人脸识别——不,是羊脸识别,以及体温监测、自动计数等,遇到狼群还会自动报警。”
老赵没吭声,用粗糙的手指摸了摸机器人头顶的太阳能板,冰凉,像摸到了冬天提前降临的河面。他的三百只甘肃高山细毛羊围拢过来,羊毛上还挂着沙葱的碎屑,有几只壮实的公羊甚至开始用角顶撞这个陌生的“同类”。机器人立刻发出滴滴的警报声,摄像头缩进防护罩,活像只受惊的乌龟。
“它怕羊?”老赵终于笑了,露出被旱烟熏黄的牙。技术员尴尬地调试着参数,“理论上它应该怕的是狼……”。
冬至前夜,老赵蹲在土灶前烧羊奶,机器人立在墙角充电,绿眼睛似的指示灯在昏黄的窑洞里一闪一闪。“我爷爷说过,牧羊人懂得三件事,”老赵突然开口,也不管机器人听不听得懂。“一是看羊粪知天气,硬的要刮风,软的要下雨;二是听风声辨狼踪,北风里的狼脚步轻,南风里的狼肚子饿;第三……”他顿了顿,“得记得每只羊的脾气。”机器人发出咔嚓一声,显示屏亮起:记忆储存已更新。老赵嗤笑着摇头,往灶膛里塞了把柴。火光跳动间,他想起爷爷那根包了浆的枣木牧羊棍,顶端刻着十二道凹痕,每道代表一只羊的一生。
真正的考验在冬至黎明到来。天还没亮,机器就发出尖锐的警报。老赵掀开毡帘,发现雪已经埋到了门槛。西北风像刀子似的割在脸上,他眯起眼看向羊圈。机器人正用机械臂推开被雪压弯的栅栏,红外线在暴雪中划出淡红色的网,每只羊的位置都在屏幕上跳动成红色光点。
“少了一只!”老赵心头一紧。屏幕立即放大某个闪烁的红点:妊娠母羊,体温38.2℃,距当前位置187米。它在齐膝深的雪里跋涉了半个小时,终于在一处背风坡找到了那只母羊。它身下已经渗出淡黄色的羊水,机器人正用恒温模块烘烤着它颤抖的后腿。见到老赵,机器人居然合成出断断续续的语言:“难……产……,建……议……助……产……”老赵跪在雪地上,手套都来不及摘。当沾着血沫的羊羔终于发出细弱叫声时,机器人的摄像头蒙着层冰霜,看起来竟像在流泪。
暴雪持续了三天。电路塔倒塌后,机器人切换成省电模式,每天只启动两个小时。老赵发现他会偷偷把充电机让给老人的老年机,屏幕上跳着“子女来电优先级”的提示。
某个黄昏,蓄电池只剩5%的电量。老赵突然把机器人搬到灶上,用羊皮褥子包住它的核心部件。“你也会冷吧?”他嘟囔着,像在问一只真正的羊。机器人发出滋啦的电流声,突然开始播放一段录音——是老赵上周哼过的一首歌。机械音跑调得厉害,但窑洞外的风雪声却忽然变得温柔起来。
开春时,技术员来升级系统,他惊讶地发现机器人外壳上多了道刻痕,旁边还有歪歪扭扭的钢笔字——2023年冬至,助产羊羔一只。
“您这是……”
老赵正给母羊梳毛,头也不抬道:“我爷爷的规矩,值得记的羊就得刻一笔。”
技术员欲言又止,最终只是擦了擦摄像头上的灰尘。阳光下,机器人头顶的太阳能板闪闪发亮,像牧羊人腰间世代相传的铜铃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