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切换
当前位置:首页  »  教学教研  »  老师佳作

济南印象

当一个城市在你的脑海中一再出现的时候,或许,你和她就能相逢了。济南于我就是这样。

  初识济南应该是在初中的课本上,老舍有篇文章《济南的冬天》,那暖暖的阳光,我一直记得,但也仅限于此。在我看来,那座名叫济南的城市,离我很远很远。多年以后,再次从朋友口中听到这个城市,请原谅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要把她和一座省会城市等同起来,我以为只是一个普通小城市。这种印象或许还是来自于老舍先生的文章,他说“古老的济南,城里那么狭窄,城外又那么宽敞,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……”

  不曾想过,有一天,我有机会走近这个城市。领略她独特的美。

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济南的泉

  踏上这座城市的土地,导游介绍济南,泉是重点。济南是泉城。自然,我们的第一站锁定趵突泉,我们的车也就直奔目标而去。

  下车,和三五个同事一起往里走,进园不远,就遇着第一眼泉了,走近一看,原来是“漱玉泉”,看石碑上的介绍,原来易安居士的《漱玉集》就得名于此泉。我探头望向池(似乎错了,是泉,可我感觉与池无异)中,池中鱼儿清晰可见,水面漂浮着岸边杨柳落下的片片黄叶。这,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,也或许是因为她不是我心中想见的趵突泉吧,我们没有久做停留。

  沿着泉边的小路往里走,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李清照纪念堂前。我想起来济南之前朋友曾嘱咐我,李清照纪念堂就在趵突泉边。我私下里以为另有一个园子相邻呢,却原来就在此园中啊!走进纪念堂,迎面有一块“一代词人”的牌匾,周围有历代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,可惜,我没有时间一一细看。抬起头来,我发现我的队伍已经只有我和另一个同事春了。导游早已不知其踪,其他同事也已不知去向。

  我们从堂里出来,我注意到旁边是个亭子,取名“溪亭”。这大概源于词人“常记溪亭日暮”之句吧!再往前走,又是一堂,名漱玉堂,堂内有李清照的塑像,还有她的详细介绍,甚至还有她一生的行踪图。照图上所示,她一生也称得上是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了。在那样的时代,一个弱女子,真是不容易。

  出了漱玉堂,过悠然轩,我们继续往里走,又看到泉水了。这是真正的一汪秋水啊!水澄澈得让我惭愧自己词穷。清澈见底?不!我根本就没意识到那是底啊!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池子,池中有草,还有鱼。哦,对了,如果不是这鱼,我根本就意识不到水的存在。是的,鱼儿在游动,鱼儿在水中游动!这会儿,园中没有一丝风,水面犹如镜面。远远望去,阳光在水面上泛起金光,而柳树倒映在水中,为这水又添几分妩媚。我想,这大概是别处流过来的泉水吧,不然,不会如此平静。我突然想起来,这园子的名字原是叫“趵突泉”的呀!我怎么一直没见到它的影子?

  时间有限,我逮着另外两个同事,问他们,竟也不知方向。我们迷路了。一路循李清照而来,结果自然“沉醉不知归路”。是该茫然还是该释然?

  没时间考虑了。路不见了,泉总是在的,继续走吧!追随别人的脚步往前,却走到了园子的后门。掉头往回走,仍然四顾茫然。这样不行,时我不待啊!我想,办法总是有的,那就问吧!问询过后,果然很快就找到了方向。还是俗话说得好啊!路在嘴上,不错的。

  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转过弯,眼前豁然开朗,人头攒动,原来人都聚集到这儿来了!趵突泉犹如一位曼妙的蒙面女郎,在我的千呼万唤下,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。我的脚步不由得就急了,快步走过去,直达泉边。有泉声相引,我迅速看到了泉中竖立的“趵突泉”碑,碑旁建有一亭,为“观澜亭”,亭前三眼泉水,如沸水翻腾,不停腾跃。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大、这么明显的泉眼,我忍不住惊呼起来。因为泉水的翻腾,泉面不再是前面所见的平静,而是碧波荡漾,显出一派生机。阳光照在水面上,我看到满池的粼粼波光,煞为热闹。收回目光,再看近处,扑入眼中的是一潭绿,满满的绿。水是真的绿啊!我忽然想起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来了,原来,绿的确是可以“醉人”的。我已经醉了。

  来之前一直记得到了趵突泉,一定要尝尝这泉水的,可我沉醉在这绿中,竟忘了我的初衷了,想来这真是此行之遗憾。呆在泉边,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那种神奇的活力、魅力,哦,不!是魔力,这魔力让我挪不开步。济南以泉为名,真是智慧之举啊!一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她最独特的地方。城市是有生命的,那么,是这泉水的灵动成就了这座城市吧!你看看那泉水蕴育的柳,你再看看这绿得让你心旌摇荡的清泉,你还会以为你置身北国吗?我很恍惚,我以为我又回到了江南,以为三月的春风正在梳理着柳枝,而柳枝在池边绽放她全部的绿……

  那边已经有人在招呼了,看看集合的时间快到了,大家都往外走。我走出去几步,忍不住又回过头来,与这泉水郑重地说“再见”。

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济南的柳

  从趵突泉出来,我们去大明湖。

  济南泉多,众泉汇流,在城市的中央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,名大明湖。在北国,能有这么大一个天然的湖泊,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。

  我们乘车至北门,下车便看到园门两旁挂着清代大书法家铁保写的一副对联: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。这对联是导游在车上就介绍过了的。有同事还故作认真地问,这湖到底几面,这都已经七面了呀!调侃归调侃,没人会当真。我只是想到,前人写这联该是夏季了,我们到的这个季节,荷花已残,连荷叶都已枯败,“四面荷花”的盛景自然无处寻觅了。转念一想,既然见识过西湖十里荷塘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壮观景象,我也就不再奢望在这个季节能一睹这北国“湖光潋滟水连天,十里银塘万柄莲”的景观了。那去看看柳吧!导游介绍过,荷花是济南的市花,而柳树是济南的市树。无缘见识这北国的荷,柳绝不能再错过了。走吧,看柳去!

  进得园中,抢先映入眼帘的,便是柳。在秋风的轻拂下,柳条似乎在向我们表达她待客的诚意。从柳树下过,会有柳条轻轻拂过你的脸,虽是深秋,可阳光那么灿烂,所以,柳条过处,带来的是丝丝暖意。我透过柳条的帘子,向远处看,湖水就在这柳条的缝隙中泛起潋滟的水光。

  导游把我们带到大明湖的石碑前,问我们,这三个字里有一个错别字,你们看出来了吗?我注意到“明”字的左边写的是“目”字,大伙七嘴八舌地说出了答案。导游话题一转,说,在趵突泉的时候,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个字不对呀?我突然想起来,在趵突泉的时候,我注意到突字缺了上面那一点,我当时还琢磨这字写的是什么体呢!这会儿灵感一来,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奥妙。所以,导游的话一出口,我的答案马上就有了,并且料到他的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写。答案很明显:“突”字的一点流到“明”字这儿来了。湖是泉水汇聚之地,而泉是湖的源头。这样的创意还真有点意思。导游作势把他的旗帜往我手上塞,说,我这旗还是你来拿吧!我可以打移交了。呵呵!大伙都笑了。

  继续往前走,在柳条下穿行,我有种奇怪的时空错位的感觉。到济南之前,车厢外的秋景已经让我领略到北国之秋的苍茫。那枝枝竖立的杨树,伫立在原野里,秋的况味十足。可是这大明湖畔,却再次让我感觉到了江南的气息。印象中,柳树的叶子总是比别的树叶更早感觉到秋的到来,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,可这儿的柳树却仍是满树的浓绿,真是奇特。

  再往前走,湖被圈起一块做荷塘,塘中可见荷叶的残枝横陈,我却连易安居士那“红耦香残”的感觉也没能找到……

  走在湖边,不再有旅途中常见的匆匆行色。放眼望去,湖很大,路很宽,可惜,我们只走了小半圈,到铁公祠导游就招呼往回走了。我们不解,导游说我们只能在湖的这边,那边过不去;虽然可以坐船过去,但船是收费的。我很奇怪,一个湖,难不成还卖两次票?导游不置可否。后来朋友告诉我,湖的南面已经拓宽,并且免费向市民开放了。这倒也是比较奇特了,大概是因为公园还处在收费与免费的接轨阶段吧!我想。

  往回走,我还是特意走在柳树下。柳条轻拂,给我一种依依惜别之感。济南啊,我还刚到啊!是不是不管我何时离开,离别都早已注定?是这样的吗?那再见吧,济南的柳!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济南的人

  从没到过山东,济南在我的字典里更是陌生的。在开往济南的火车上,我们说到山东的特产,我能想起的仅有“山东大汉”。这个词,让我对山东人多了些崇敬,同时,心底也不由添了些怯意。

  下了火车,我好奇的眼光到处打量,倒也没见到济南人有什么奇特的地方。

  接触到的第一个济南人便是导游。导游小李,是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子。他似乎专为颠覆我对山东人的印象而降临,长得很瘦小。我见识过北京的导游口吐莲花,让你掏了腰包还会对他心存感激;也听朋友说起过港奥的导游软硬兼施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而小李却没有向我们推销任何东西,更不用说强买强卖了,虽说也带我们去了趟购物场所,但买卖都很愉快。一路上,小李为照顾我们湖南人的饮食习惯,每餐都会在餐桌上放上一碟子辣酱。小伙子虽说入道不久,经验不是很足,但待人却是真诚的。是他,让我对济南人有了不错的第一印象。人说,山不在高,有仙就灵;我说,人不在大,气质决定形象。

  行色匆匆,本不应打扰他人,可是,来之前姐姐嘱咐我一定去见见她的一位朋友。恭敬不如从命,来之前,我和对方取得了联系。朋友姓赵,我叫他大哥,虽然之前已经多次读过他的大作,而我的小文也蒙他不吝赐教,甚至推荐到山东的期刊上发表,但我们却不曾谋面。陌生的地方,与“陌生”的朋友见面,我的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。

  刚到济南,赵大哥的短信就发过来了,说已经约好《当代散文》的副主编陈老师,晚上一起吃饭。问我住哪个宾馆,他下班后就来接我,吃饭地点就定在宾馆附近。话虽简短,关爱之意已溢于言外。

  下午五点,我们结束对山东实验中学的访问,回到宾馆,而赵大哥已先我到达,在大厅等我。或许是因为熟悉彼此的文字,我们见面没有陌生的感觉。我想,我只能感谢文字这奇妙的东西,它最能拉近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。

  我们去附近的小城故事酒店。路很近,走路不到十分钟就到了。我们刚落座,陈大哥也到了。陈老师是著名诗人,现在是杂志副主编,他为我带来一叠书,其中有他的诗集,也有他所编的《当代散文》。捧书在手,我已经能感觉出一种分量了。

  按说,我只是一个徘徊在文学殿堂门口的晚辈,能和文学领域的大方之家一席谈已经是我莫大的荣幸了,可两位大哥却对我的小文备加推崇,真让我感动。席间,两个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“多写”。我本是率性而为的人,平时写点什么也是想写才写,从不强迫自己。但是,今天,在两位前辈的面前,我第一次感觉羞愧了:懒惰,真的不是堂皇的理由。

  虽是第一次见面,很高兴大家都没有生疏的感觉,大家聊文学,聊济南,聊长沙,说得上是无话不谈。也听他们用济南话交谈,我大概能听懂百分之八十,偶尔一两句听不懂,看我那茫然的样子,他们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餐桌上,成了最好的下酒菜了。

  时间过得很快,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过去了。因为考虑到我第二天要爬山,两位老兄说我应该早点休息。九点,我们结束晚餐。陈老师就住附近,他先回家了。赵大哥送我回酒店。

  虽然才晚上九点多,但济南的大街上,已没有长沙的那份喧闹。我们慢慢走在宽阔的人行道上,虽然白天艳阳高照,但晚风还是颇有些凉意。不过,迎着这深秋的风,那种清爽的感觉让人不由精神为之一振。慢慢走到离酒店不远的地方,赵大哥说,坐一坐吧!我想起同事说饭后出去逛街,可能还没回家,路旁刚好设有供行人憩息的石凳,我们就在路旁坐下来。

  大街上真的很清净,几乎没有什么行人。走在路上不觉得,坐下来一会就觉得有些凉。我紧了紧了外套,赵大哥见状立即说,回去吧,当心着凉了!我们很快到了酒店门口,赵大哥住的地方还在城市的另一边,我们就此作别。

  虽然只是短暂几个小时的相处,但是足够让我认定他们是能让我信赖的朋友。因为,我知道,有些人,相处一辈子,也只能是点头之交;而有些人,一面之交却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。感谢两位大哥,给我信心和鼓励,更重要的是,让我对朋友一词有了更深切的感受。  

    匆匆,还是匆匆。济南,我来了,又走了。这短暂的停留,让我无法认识你的万一。我坚信,我们还能有下一次的重逢。到时,我将好好审视你美丽的容颜,认真解读你丰富的内涵。等着我吧,济南。